2024年,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.2亿人,占总人口的15.6%;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化率预计于2031年达到20.2%,我国届时进入“超高龄社会”;预计到2050年,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将增至3.51亿,年均增长517万,年均增速为2.0%……在11月24日于江苏省南通市召开的2025健康中国建设大会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顾东风带来的一组数据,直观地展示了我国老龄化发展情况,也将随之而来的老年人康养挑战表露无遗。
如何保障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,让他们享受到更加便利、舒适、高质量的康养服务?大会上,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科研成果、真知灼见。
让科研成果成为健康推力
“中国脑卒中患者的平均首次发病年龄较美国低13岁,中国脑卒中患者5年复发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的患者。”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副主委、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表示,让亿万银发群体更健康,需要拿出实际行动应对该群体最主要的健康挑战。脑卒中作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,应该成为破题的关键。
刘建民介绍,当前,我国所有脑卒中负担指标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,脑卒中疾病负担依然严峻,患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,尚未出现“拐点”。
要把相关危害降下去,把防治水平提上来,就要善用科研力量。
刘建民以覆盖超90万人的2021—2024全国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和干预项目为例介绍,该研究项目发现,全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中,高血压是首要危险因素,其后依次为血脂异常、缺乏运动、糖尿病等。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,其中,中青年人群(40~49岁)已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增长最快的群体,相对增长率居各年龄段之首。同一项研究还关注了全国40岁以上常住居民的危险因素管理情况,发现高血压、糖尿病的知晓率、治疗率、控制率均呈逐年提升趋势,但血脂异常的知晓率、治疗率、控制率较低。这些科研成果,为更好地制定干预策略、确定防控重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和方向指引。
不单是脑卒中,老年群体还面临着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、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刘德培援引相关研究数据指出,2000—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走高。“需要注意的是,美国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。”他分析,在连续多年的下降后,2010年,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又一次来到“拐点”,再次步入上行模式,并于2020年达到预警线。“这提示,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任重而道远。”刘德培说。
演讲中,刘德培介绍了国内外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进展,并提出了衰老的4个层次理论基础。其中,第一层为生理功能下降,疾病易感性增加;第二层为系统性炎症、代谢、内分泌功能紊乱;第三层为细胞功能紊乱,出现细胞衰老;第四层为生物分子维持不良,导致DNA损伤。他建议将上述研究和成果应用于重大疾病管理,以进一步减少健康高危因素。“如果我们能摁住那些高危因素,就能遏制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。”刘德培说。
把资源特色转为创新长板
“南通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232万,占比超30%,居全国前列,人口老龄化呈现规模大、增速快、高龄化显著特征。”顾东风认为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实现高质量康养,摆在南通市面前的显然是高难模式。南通市如果能应对好这一困难,探索出创新高质量的“南通模式”,对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更具核心价值与战略意义。
南通滨江临海连上海,交通区位独特、资源禀赋优越、产业基础扎实。90%新招引项目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,各板块均与上海高校院所建立产创互动双向科创飞地;康养产业基础实、潜力大,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猛……基于上述条件,顾东风认为,南通市发展重点在于把地区的资源特色转为数智康养的创新长板,构建起医疗康复、智慧养老、康养旅游融合的产业链。
顾东风举例介绍,南通市家纺产业规模全国领先、供应链完善,完全具备康复辅具研发优势,应加快向智能护理产业的转型。比如,可把传统纺织工艺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,集成物联网实现数据实时监测与反馈,开发出具备体征监测功能的智能护理床,推出防褥疮气垫床、温控被褥等适老产品。顾东风还建议南通市依托上海科研优势与南通制造基础,推动康养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联动,聚焦抗衰老技术、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,推动老年慢性病干预和康复技术创新;打造老龄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,引育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,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老龄健康科技创新高地和银发经济集聚区。
展望未来,顾东风期待的数智康养场景是,让长寿更有品质,让养老更有温度。“品质化长寿,就是要推动科技与服务融合,提升老年生活品质,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愿景。人性化养老,就是构建温暖可及的照护体系,让每位长者享有尊严与情感关怀。”顾东风说。